蒙自,我们来了

>信息播报

蒙自,我们来了

来源:未知    时间:2018-01-22

 作者:胡国桥  编辑:王宇


   带有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历史背景的电影《芳华》在全国热映,片尾云南蒙自烈士陵园画面突现屏幕,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

    在那场长达十年的自卫还击作战中,有数百万官兵和民兵奔赴战场。其中一万多热血儿女长眠在云南广西边境地区的二十多个烈士陵园中。安葬在蒙自烈士陵园里的烈士一共有430名,其中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烈士291名。

   李启是蒙自烈士陵园中唯一的一位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的烈士。1979年2月23日,在对越自卫还击的战场上,为了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战友安全转移,某部112团4连1排的18岁彝族战士李启,奋战火海,英勇捐躯。李启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李启是新中国战斗英雄的杰出代表。时光过去了三十多年,他们的亲人还在,他们的战友还在,他们应该被更多的人记起。

   2018年元旦,胡国桥、张兴武、王小平、高收奇、孙超、刘海洋、李惠、郭建军、孙建、战友包新峰烈士遗孀托娅嫂子和李旭阳、安振江等战友,以及家缘基金会副理事长索玉龙,红星互助项目工作人员何梦颖、杨正平、王继翚、孙蜜蜜等爱心人士,上午在老山帐篷小学举行完升国旗仪式后,立即驱车数百公里从麻栗坡赶往蒙自烈士陵园。一级战斗英雄原明也相约同往。

   当地战友姚凯、史鸿、李瑛等听说我们远道而来,从上午开始就与老战友们汇聚在蒙自烈士陵园门口等待。

   我们到达时已是下午4点半,面对一面面记载着光荣与胜利的锦旗,望着在凉风中等待数小时之久的300多位年近六旬的老战友,握着一双双满是老茧粗糙的手,我们的心情真是难以名状……此刻,我只能代表大家用一个军礼表达内心的感动和深深的敬意!

   英雄业绩永在,先烈浩气长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英雄纪念碑前,我们敬献花圈,一同向革命烈士默哀、敬酒、敬礼!

   300多位战友分别站在每一个烈士的墓碑旁,共同表达对牺牲战友无限的怀念和崇高敬意。

   参加祭奠活动的人群中有多次参战的战友,还有许多是支前民兵。手中举起的一面面锦旗是战斗和荣誉的象征,也承载着老兵们心中的光荣与梦想。其中一九七九年四月中央军委授予云南省开远县城关公社民兵一连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支前模范连”的锦旗格外醒目。

   有位参战民兵在蒙自城边的新安所镇,现年83岁,1979年2月配属13军39师参战,当年已经40多岁。听说这次活动后他早早来到现场,因体力不支,还没等活动结束就坐了下来。

   当年战争打响后,许多民兵甚至没经多少军事训练,就与部队一起奔向疆场,一起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同甘苦共患难。尽管至今军礼仍不太标准,但他们的忠诚、坚强和勇敢始终未曾改变。

   又一次来到边关烈士陵园,又一次站在烈士的墓前,又一次与静静躺在坟茔里的战友们隔世而见。那一刻,没有了尘世的浮躁与喧嚣,那一刻,任无尽的思念随着泪水在暮色里飘摇。

   我们来到李启烈士的墓前,祭奠这位入伍仅50天年仅18岁的彝族英雄。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有成千上万个跟李启一样的勇士长眠边关。他们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用生命保家卫国的钢铁誓言。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永远值得后人怀念、学习和敬仰。

   习习的晚风带着丝丝寒意,吹动着一面面红旗轻轻飘动,仿佛是烈士在默默地诉说,我们知道,那是他们至死不渝的壮志与豪情,更有许多牵念与不舍。亲爱的战友啊,你们的嘱托和心愿我们永远都会记得,你们曾经血染的战旗,我们一定会永远高高举起与时代同行,让它成为国之利器,剑指苍穹,筑起新时代的钢铁长城。

   再见了,亲爱的战友,深深的凝视,无声的回眸。再敬一个庄严的军礼,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永远奋进在你们未竟的事业中。

 

上一篇:6.9增长有没有造假现象 下一篇:关于评选“优秀志愿者”、“优秀工作者”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