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光柱 编辑:王宇
十一刚过,某电影发行公司来找我,说有部片子叫《芳华》,叙述的是参战人员的故事,导演冯小刚,作者严歌苓。冯小刚谁不知道?那是票房、良知都要的大导演,至于作者······
听完剧情我推断这是一部文工团之痛的片子,似乎与那场边境作战无关。不管有没有关联,捎带脚就行。我把“胡编乱造”这样的词埋在心底一角,答应对方邀请几个他们需要的功臣参加首映式。然而,《芳华》暂停上映,这事未能落实。
12月初,少年军校联盟副主席刘江山电话问我能不能推迟外出,《芳华》难得,看完再走。并让一等功臣胡国桥临时建了一个微信群,想看《芳华》的战友报名,他出钱包一个影院厅供大家观赏。
说是看《芳华》,其实大家久未见面,有的专程从外地赶来。像头部负伤一等功臣刘海洋远在安徽,战地模范卫生员张兴武家住河北,某参战部队原副团长孙超人在广东,大家见面相互拥抱彼此问候,我不大的双手被宽厚的手掌握的生疼,胡国桥索性将我推至台前与当年的“芳华”们轮流合影。
放映开始,没出意外,果然是部贵族“幸运儿”们的影片。之所以称贵族幸运儿是文艺兵身怀绝艺,广受爱戴。每当下基层演出住得好,吃得好,连队战士都跟着沾光菜汤里漂起了油星子。那时特招人员少,不像后来有的一到部队便是团级甚至师级,大家背后称文工团“贵族俱乐部”,到前线慰问演出,部队官兵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有歌听有戏看,紧张的是要抽调专门保卫人员安保,要是碰到某个角某个星亲临现场,作战部队要因这个人,紧急抽调一个班甚至一个排警卫,这还不是在阵地上演出,而是在机关指挥部附近场所。
影院内我像战友们一样怀揣期待,用心地听着剧情发展,一小时后故事依旧平淡乏味,我有些坐不住了,伸手去摸旁边的矿泉水,拧盖子动作过大,撒了一身,一只手从左边伸来,递来一张纸,我说了声“谢谢”,忍不住对他说:“平淡、太长,看来冯小刚编导时走神了。”他轻语:“或许是冯小刚的智慧。”
又过10分钟,左耳传来心声:“有边关的镜头。”腰部有伤的我立即将靠在椅背上的身体拉直恢复如初,认真地听着每个细节。
战斗英雄刘峰被打时左边传来抑制不住的哭泣,右耳也飘来时断时续的抽泣,我的鼻腔也被弄得酸酸的。座位左边是胡国桥,右边是笔杆子老边防刘江山,不用说窜进我右耳的哭声是刘江山的,几秒钟后待他们止住哭泣,我歪了歪身子问右边的刘边防:“张兴武、刘海洋、王曙光在干什么?”我的右耳有沙发响动的声音,刘江山扭回头告诉我:“在擦眼泪。”
这几个没良心的家伙,我经历的比这悲壮千倍,他们听了无动于衷,还说我是特殊材料顶得住。《芳华》中的战斗情节如同连队军训打靶,完全没有战斗气氛,他们反倒哭得稀里哗啦,原来泪腺是为冯小刚准备的。
放映结束,我问聚过来的几个战友感觉如何?有的说一般,有的说很感动。到底是很感动还是一般?多数回答很感动!也有另类的战友说凑合。我扭头问不过瘾的战友:“是不是兴奋与失望、骄傲与蔑视并存?”战友笑道:“是这样的。”我哈哈一笑:“这就对了!”冯小刚是谁!他要让大家一次过瘾下次如何调动票房?这就叫空间。剧中抛砖引玉,剧外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大家。此“芳华”非彼“芳华”,我们的芳华要像剧中芳华,青春也就太奢华了。
于是《芳华》成了你一言我一语的焦点。都希望当今“芳华”应该有点那时“芳华”的血脉。大家将“芳华”扯至三代,思路越扩越宽,越拉越远。一个愣头青,打断众人的兴头,问刚才的不过瘾:“你觉得《芳华》不动人为何流泪?”不过瘾的战友答:“我不是在哭此芳华,而是冯大圣人唤起我们的记忆,我在哭我自己。”此话虽说笑谈却是真情流露。
一代人的“芳华”且能没有过人之处?
《芳华》诸多亮点:一、暗度陈仓埋设伏笔。二、模糊理论布设悬念。三、烘云托月展示主题。四、声东击西制造人物冲突。五、悖论法揭示人的命运和常人评判好坏的标准。六、高度凝炼历史背景和人物个性。七、细腻的笔法呼唤真爱,唤醒良知。八、围魏救赵的辛辣讽刺。九、减灶灭庞涓似的剧情转换。十、鲜明的时代特征贯穿始末,为颠覆性的戏剧效果创造先决条件,等等。
此外,冯小刚的鼠招堪称一绝。
什么叫做鼠招?红楼梦19回,贾宝玉来看林黛玉,为取悦对方歪在床上给林黛玉讲腊八节耗子偷食物,老耗子排兵布阵,最后一支令箭不知给谁,一只病怏怏的小耗子自告奋勇请令:“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叫人瞧不出来,却暗暗地搬运,渐渐地就搬运尽了”。冯小刚巧用此法把需要的东西全搬进了剧中,高手!
从来只知老黄牛、千里马、下山虎、狼群效应的我连做领头羊都不愿做母的,怎么就没领悟此招的绝妙?《芳华》给人启迪令人自叹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