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战斗英雄、感动中国人物”史光柱新观点:英雄后文化: “提纯”英雄精神 为中华崛起“聚能”

>信息播报

“国家一级战斗英雄、感动中国人物”史光柱新观点:英雄后文化: “提纯”英雄精神 为中华崛起“聚能”

来源:未知    时间:2017-08-08

1.jpg

  编者按:

  近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之辩曾引起轩然大波,“保尔与盖茨比较”,“狼牙山五壮士”剔除课本,“赖宁”退出学校无不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跟随物质世界的飞速发展,“英雄”二字对于社会、青少年的意义与影响,又一次引发了有识之士的深深思考。

  荆轲变成了女生,诗仙李白成为了刺客,名医扁鹊擅长用毒?日前,在一款大火的新手机游戏中,众多历史英雄、民族英雄的形象被颠覆性地重新设定,跟历史记录大相径庭。由于这款游戏在小学生中甚为流行,加之现在正值暑假期间,不少娃娃更加热衷于此,这也引起了不少家长或老师的担忧。数十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对“英雄”的印象难道就只能是游戏人物吗?

  英雄精神不是虚无的,更不是停滞的,要让和平时代、衣食无忧的孩子们不被时代的差异所阻碍,领悟到民族英雄、战争英雄的精神精髓,并消化吸收,转换为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营养沃土,并以行动继承下去,我们的“英雄精神”才能生生不息。因此,英雄精神的传扬和培养也需要同步发展。

  对此,国家一级战斗英雄、共和国双百人物、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大爱联盟会长、中国少年军校联盟副主席史光柱提出的“英雄后文化”观点,就为英雄精神的传扬和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式。

  “英雄”不能被商业化

  史光柱本身就是一位充满传奇经历的英雄人物,是歌曲《血染的风采》中的英雄人物原型。其作词并演唱的《小草》感动了几代人,人人传唱。作为曾经是军人的史光柱,在部队期间,荣立过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作为作家、诗人、音乐家的史光柱, 至今在国内外发表诗歌、散文700余篇,获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21次,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史光柱被国家有关部门评选为100位最有影响的人民英雄、全国十佳卓越人物、全国十大新闻人物、感动中国人物等,曾受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慰问。

  去年建党节,成都一二一军创文化传播公司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上演了一台多媒体舞剧《眼睛》,该剧以史光柱的人生片段为主线,通过他的音乐作品再现了史光柱从英雄到诗人、作家、音乐人的“英雄后”之路。现场近千个座位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都说这样的演出多少年没看到了。

  史光柱首次提出“英雄后文化”是在2012年北京的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2013年在昆明某院校,2014年在解放军河北某部,史光柱都提到了“英雄后文化”。在提出这一理论时,他强调了“英雄”这一荣誉必须具备高度的含金量。

  史光柱认为,回顾历史,有多少当年的盛世英雄不是徒有外表、空有虚名,都有着异于常人的表现和成绩。而现在,人们对“英雄”的标准一降再降,各行各业涌现的“英雄”趋于“泡沫”化,不少评比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商业驱动。这种受制于商业化的产物,典型的特征是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史光柱称之为“后英雄”。“后英雄”领域里,“英雄”被泛化、被偏离。那些曾经为国捐躯、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却被边缘化,

  成为“英雄”不是终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9月2日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毋庸置疑,崇尚英雄,可凝聚国家民族之魂魄。怎样来崇尚英雄,一是重温英雄事迹,二是崇尚英雄精神,三是与英雄们的价值观寻找共鸣。“英雄后文化”理论在这三方面都有涉及。

  史光柱认为,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英雄精神需要倡导和传扬。成为英雄是人生荣誉的高点,但不是终点!英雄之后,怎样对待身上的光环?怎样面对理想与事业?怎样面对平凡的生活和工作?放下荣誉再出发,不断超越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新的贡献,这是“英雄后文化”的主要内容。

  史光柱从三个层面对“英雄后文化”进行了诠释:一是从主体层面来看,英雄和英雄群体成为英雄后该继续做些什么? 二是从内容层面来看,英雄和英雄前辈该向后人传承塑造哪些优良品质和思想文化?三是从客体层面来看,青少年也就是后来人该如何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继承发扬和书写自己的人生?史光柱认为,这一理论是价值观领域的新课题,它包含时代精神、历史走向,也包括民族传承和尚武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倡导全民打开“英雄模式”

  当记者问及上述游戏对英雄人物进行歪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时,史光柱告诉记者,让孩子们从游戏中去了解历史、了解“英雄”,本身就说明现代教育在“英雄”教育方面的缺失。

  “不少人说现在的孩子难教育,但哪个时代的孩子没有别样的想法?”史光柱认为,难教育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如果天天倡导快乐教育法,那挫折教育要来干什么?只有鼓励没有批评,只有赞扬没有警醒,这样的孩子能身处逆境担当重任吗?史光柱认为,只要有“舍我其谁”的英雄本色,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因此,他倡议所有获得过荣誉的人们放下荣誉,英雄不问来路,壮士不顾来生,重拾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梦想,凝聚社会正能量,共同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打开“英雄模式”,共同促进核心价值观和“英雄后文化”的建设。

  “英雄后文化”的提出是否契合当下时代精神,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适价值呢?史光柱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优长,以善念为导向、以责任为依托,作出对人民、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成为自己的英雄。在自己的领域整装再出发,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就是后英雄时代的“英雄后文化”传播者。“英雄后文化”是新形势下的一种精神动力,不论英勇无畏、舍身取义,还是大公无私、兼济天下,都是英雄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风骨。相信在“英雄后文化”的演绎下,英雄的事迹将不再被遗忘和诋毁,而是愈加主流和深刻;英雄的概念将不再混乱和模糊,而是愈加清晰和饱满。

  英雄后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将是持续而深远的。据悉,为弘扬老山精神、践行英雄后文化,8月1日,作为建军90周年纪念品,以建国后用邮票形式展现的第一位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为原型的《军魂》战斗英雄史光柱邮票卡书正式发行,书名由原国防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邢世忠上将题写。除此以外,为让英雄精神点燃人才主力军的信仰和情怀,让爱国主义教育引爆中国青少年的正能量,“战斗英雄史光柱英模报告团”巡讲也即将在全国进行。由史光柱于2014年6月6日发起成立并担任会长的中国大爱联盟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浙江办事处也将于9月成立。

  声音:

  史光柱在7月7日“七七”事变80周年纪念日发表了《红星锐评——英雄后文化》一文后,在社会上引发热议,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有识之士们对“英雄精神”的时代传扬的倡导与支持。

  中国责任研究院院长唐渊:一个国家对待英雄的态度,就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待历史的态度,就是对待今天和未来的态度。今天我们怎么对待英雄,明天,后人就会怎么对待我们。今天,我们需要把这些传递给孩子们,不断告诉他们——什么是英雄,英雄是谁,向英雄学什么。史光柱的“英雄后文化”的提出,对当前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正能量,实现中国梦,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浙江复兴国学研究院执事长、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会副所长蒋易君:史光柱的文章大致得体,评论很好,观点正确,没有偏颇,更不落后,我内心里很为其喊赞。教育界也好,其他群体也罢,大量主流知识精英已经落后时代了,这我认为是主流观。不仅落后时代,更落后历史,因为那两代人不读书的多。无论从政治,经济角度,还是文化视界看待,他们大多数是现实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谋生活为上。要这些人谋远?那真是太难了。明月隐藏,星光羞在,思想不显,情怀又何以依托?而史光柱就像一面旗帜,他的观点如醍醐灌顶,浇灭了功利之辈的虚火,让“英雄精神”这一历史的瑰宝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北京爱心助残公益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江雁:史光柱政委、史会长就是“英雄后”的一个好榜样。在和平与发展的浪潮声中,史光柱始终坚守英雄本色,将全部心血投入到文学创作和全国各地巡回演讲中,他的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精神偶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生活的战场上一样作英雄”。在生命的制高点上,他不断超越自我,完成了从英雄诗人到诗人英雄的顽强转身,其在战场及生活中的英雄精神是我们国人学习的楷模。

  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浙江企业家蒋跃峰:史光柱是一位大英雄,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战争结束后,他在文化、文艺、宣传等领域又创造了众多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全民去尊重,其在战场及生活中的英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我本人也在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荣获了集体三等功,获得了个人野战军工兵二团的特别嘉奖状。退役后一直为地方国有企业工作,后在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中,用自己的努力工作和奋斗,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社会为国家为企业为员工,尽心尽职的作出了贡献。作为一名共和国的老兵,我很希望政府能关注我们,对国家作出贡献的群体,希望让现在的年轻人都能了解我们,让他们知道我们那个年代,我们这个群体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人民的安危,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希望人民能记得我们这一代人,希望政府和国家能记下我们用生命和鲜血作过的贡献!

  点评:

  一个民族的英雄,是这个民族历史的里程碑。正是一个又一个丰碑,才使这个民族的历史波澜壮阔,有声有色,才能显现出这个民族的伟大和光荣。如今,我们也需要更为广阔、更为雄浑、更有活力的和时代相吻合的英雄观,需要更鲜活、更生动、更能代表时代的英雄。在“提纯”过后,高含金量的英雄精神将与时代共进,持续集聚民族精神的正能量,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聚能”!

  【人物简介】

2.jpg

  史光柱,云南省马龙县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盲人文学联谊会会长、北京残疾人写作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会长。

  1981年应征入伍,1984年4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在四次负伤、八处重伤、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带领全排出色完成任务,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在部队期间,荣立过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

  1984年8月开始自学写作,1985年6月发表第一首小诗《我恋》,1986年9月被深圳大学破格录取为中文系本科生,1990年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也是全世界演讲最多的残疾人。

  1990年以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选为全国自强模范、优秀作家、100位最有影响的人民英雄、全国十佳卓越人物、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功勋人物、全国十大最有创新力人物、全国十大艺术成就奖获得者;2009年在中央11个部委联合举办的“对新中国建立与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荣获感动中国人物。

  至今在国内外发表诗歌、散文700余篇,获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21次,出版有《我恋》、《眼睛》、《背对你投向黑色的河流》、《藏地魂天》、《寸爱》、《星星树》、《阳光一点》、《春天,我的春天》、《大爱万里行》等10余部文学著作和音乐专辑。作品被十余个国家翻译、刊登。是当代的著名诗人、作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上一篇: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心系九寨灾区 发出爱的... 下一篇:暴力执法是不是严格执法的必然产物—英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