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 兵 如 山       ——歌曲《山》赏析 (作者:云南董保延)

>文艺花园

士 兵 如 山       ——歌曲《山》赏析 (作者:云南董保延)

来源:未知    时间:2017-01-18

 

 
    —战斗中的去年12月,我们一行与史光柱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战友,他告诉我,两个月前他才来过老山,并创作了一首新歌《山》,希望我能够听一听。

    其实,《山》才问世,我就听了。当时的直觉是,由老山之战的参与者并且是战斗英雄写的关于老山的歌曲,亲切、真实、情浓、味足!

    我断定,这首关于老山的歌,史光柱一定孕育了许多年,也构思了无数次,终于,在离这场战争32年后,一直积压在他心中的旋律如喷泉一般涌了出来。《山》,从一名共和国军人—冲锋陷阵者口中呼之欲出,引吭高歌。

    《山》的主题构思深邃高远,谋篇布局清新明快,旋律舒缓通俗,吟之唱之,至少有三个层面是可以感受到的:

    《山》,饱含着士兵的山之情缘。老山,是包括史光柱在内的所有参加过那场战争的中国军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情结。历史记忆与文化元素一旦碰撞,总会产生出电石火光般的作品。《山》的歌词朴实有华,仿佛士兵心底深处流淌出的涓涓细流,曾经发生过悲壮惨烈战斗的山峰在款款道来的吟诵中尤显伟岸:“你可听说一座山,远方一座山”。“你可听说一座山,一座热血山”。“你可听说这座山,边关这座山”。“你可听说这座山,这座英雄山”。仿佛促膝侃谈,知音知心,问中有答,如数家珍。接近民歌风味的旋律一下子就拉近了歌者与听者的距离,士兵对“那座山”的念念不忘,耿耿于怀,从歌一开始就营造出了强烈的思念氛围,并且贯穿始终,士兵与“山”的情缘很快就通过歌曲蔓延开来,在你我心中产生共鸣。

    《山》,刻画出士兵的山之形象。这首歌的本意,是在讴歌士兵。想山、恋山、回山、都是士兵的情怀;山之尊严,山之峻峭,山之雄伟,都是士兵的写照。“有人花开在身边,有人花开已走远”。“有人花开到终年,有人花开只一天”。每每唱到这几处,总会肝肠寸断,突生悲壮,山的形象与士兵的形象因此而叠印在一起。一座山很快幻化出群山巍巍,延绵不断,像是千军万马、雷霆万钧、翻江倒海。以这样的方式来缅怀牺牲了的战友和激励幸存下来的人们,振聋发瞶,回声嘹亮。如果不是一起经历过同生共死,不是曾经为国家尊严而无私无畏的人,绝对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也许,走进了凯旋门的史光柱们,正是因为将已经长眠的战友兄弟作为一辈子的怀念与珍藏,才获得了关于人生,青春、士兵价值的更深刻认识。每一个听到这首歌的人,无不为士兵的热血奉献,保家卫国精神而肃然起敬。

    《山》,凝固了士兵的山之图腾。《山》中关于士兵有两处是写实的:“一个个曾经奔赴前线,谱写壮丽诗篇”,“一个个曾经坚守前沿,书写壮丽画卷”。一动一静,皆成阵容,简单明了,形象生动。而两段的结束处则更有冲击力:“曾经一座山,离你有多远,历经视死如归路,我更珍惜今天”;“如今这座山,耸立我心间,历经荡气回肠路,我更坚信明天”“山”与“兵”浑然一体,是昨天对今天的提问,是今天向未来的回答。此刻,我们唱的已不仅仅只是老山,而是祖国大地有过光荣传统的所有山脉;山也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之山,而分明是士兵的化身,军人的魂魄。

    中国汉字的文化精神是博大精深的,从“兵”的构造上也能够体现出来,上半部分的“丘”本来就有“山”和“坟墓”的意思,意为当兵的人活着如高山不可征服,牺牲了像山峰一样巍峨。我想,史光柱创造《山》的时候,一定也知道这一点。

作者简介:
云南董保延:一个生活在昆明市翠湖边喜爱写作拥有博客也有了微博微信的网民。 云南省演讲学会副会长,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作家艺术家协会顾问。

网址链接:中国梦唱歌网 http://www.chinasing.net/aboutus/

                 中国红星网 http://www.hongxingchina.org/

                沂蒙爱心家园网 http://www.ymax.cn/

 

上一篇:《心灵的节日》------李如 下一篇: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