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战斗精神,王杰生前部队又亮新招

>信息播报

培育战斗精神,王杰生前部队又亮新招

来源:未知    时间:2018-12-01

 提到王杰,年龄稍大的人都知,他是某部班长。53年前,在一次训练中为掩护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奋不顾身扑向即将爆炸的炸药包,光荣牺牲。同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王杰生前部队的官兵赓续英雄血脉,将“两不怕”精神刻在心灵深处、落在工作实处,留下一串串闪光的强军足迹。

 
去年12月13日,习主席亲临王杰生前所在部队视察,对他们开展的《假如明天上战场,留给亲人一封信》《假如明天上战场,亲人怎样对我说》《假如明天上战场,人民会有啥重托》《一封永不过期的请战书》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叮嘱他们要抓好英雄精神传承,让我党我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优良传统在青年官兵身上发扬光大。
 
11月27日至28日,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组织纪念“王杰班”命名53周年暨“两不怕”传人的“三信一书”主题活动。英模代表、“爱国拥军”先进单位、“不忘使命”优秀复退军人、“家国情怀”好家属,大家齐聚一堂,分享感人故事,组织研讨交流,进一步研究解决战斗精神培育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战斗精神培育向纵深进击。
 
“妈妈,当您看到这封信时我已奔走前线,请您不要为我担心……”访谈会上,听着女儿都晓雯为她念的告别信,视频连线中母亲张腾云红了眼眶,她一边听着女儿写的“战前书”一边不断擦拭泪水,都晓雯两年未见父母一面,而当她收到通知要更新撰写告别信时,她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活动,并不是真的要上战场。虽然之前写过几次,但再次提笔时她却迟迟无法下笔,写写停停,删删减减,一段又一段的临别感言,一封又一封的“战前家书”,信纸承载着自己作为军人的担当,信封送去的是对父母无尽的思念。
 
“老公,家里有我请放心,孩子和爸妈我都会照顾好,你放心奔赴战场……”访谈会现场,吕万良妻子的“嘱托信”令全场官兵泪目,那一句句诉尽衷肠的感人话语都触碰到了官兵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自古忠孝难两全,妻子的支持是他军旅最大的动力。
 
“假如我牺牲了,我有几件事要安排一下,一是你趁着年轻改嫁;二是从牺牲补助费拿出一笔钱给我父母作为送终费,一部分留给孩子当学费,一部分留给你;三是等父母走了让孩子替我行个礼…”吕万良在告别信中对妻子提的三点要求感人至深,一句句告别挚爱的言语,字里行间,满溢深情;一段段动人的话语,一字一句,满怀赤诚。
 
此次三信一书访谈会还邀请了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他曾在1984年收复老山战斗中,先后4次8处重伤,双目失明,但他坚持指挥战斗,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且英雄事迹还被收入小学课外读物和保边疆献青春英模连环画库。
 
史光柱在访谈会现场深情的说,“我从战场上走来,今天来到这支英雄的部队,参加你们举行的这个活动,我感触很深,当年我也曾写过告别信,那叫遗书;写过决心书、请战书,蘸着鲜血。短短的告别信,由于训练紧张我耗时5天。当年义无反顾奔赴前线的那代军人都写过血书、遗书,统一由部队保管。牺牲的,那封存的信件成了诀别书;活着回来的,诀别书收回,珍藏于心。曾经有两首歌描述了我的军旅生涯,《血染的风采》和《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一首《小草》将在场的官兵带入边关岁月。
 
王杰生前部队有着光荣的历史,近几年在强军思想的引导下,他们克服短板,积极探索、敢于创新,主动向部队现在管理要战斗力;向政治思想意识要战斗力;向人才培养和使用要战斗力;向军民融合要战斗力。
 
兵妈妈浮桂枝的拥军道路十几年如一日,在谈到拥军感受时她感慨道:“看见兵哥哥我就仿佛看见我孩子一样,每到逢年过节我都会到部队里和他们一起过节,让他们不会想家……”
 
这次“三信一书”活动就是聚力战斗精神的具体体现。他们将优秀“三信一书”汇编成册,调动主观能动性,通过访谈、表彰、会展等形式,组织官兵学习讨论,将战斗精神培育纳入常态化。
 
一日披征衣,一生许战场。通过写信让官兵直面战场、思考战争,将崇高使命理直气壮提出来、写下去。坚定了官兵建功军营的信念,加深了社会对军人的理解。把军中有我变成强军有我,座谈会上军地代表深入研讨。

上一篇:大爱艺术团,生日快乐! 下一篇:共和国英雄谱中可认识这10位战斗英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