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时间:2018-11-16
史光柱 2018-11-16 09:46:19
来源:都市时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朱勋航
史光柱在少年军校 本组图片 受访者供图
史光柱在人民大会堂留影
“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勇敢、坚强,拥有顽强的毅力,相信自己的力量,并有“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怕困难”的品质。这一近乎完美的青年革命战士的形象,影响教育了无数中国青年。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位保尔·柯察金式的英雄——史光柱。
大山里走出的“战斗英雄”
一头短发,一副盲镜,一件普通的灰白长袖T恤,刚毅的脸庞,笔挺的坐姿,虽已离开部队多年,史光柱的军人气质依旧。深秋金色的阳光洒在他始终微笑的脸庞上,整个人看上去祥和而有力量。 坐在昆明北市区一套简易出租房的沙发上,他慢慢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
1963年,史光柱出生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马鸣乡普城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3岁前,他和普通的农村娃一样,有着平淡无忧的生活。直到他3岁那年,父亲被打成反革命。他的处境,处处充满艰难。“我变得很孤僻,经常受欺负。”他回忆,小时候上山找猪草,砍柴,都要去人少的地方,躲着其他孩子。“他们抢我的猪草,让我交公。”他觉得,自己离人群越远,越安全。
时光走到他8岁那年,村里的同龄孩子大多都上小学一二年级了。着急的母亲四处求人,史光柱才得以走进了他奢望已久的小学课堂。但即便到了学校,他还是很孤僻,“没有朋友”。直到小学四年级,他在一次搬弄过河石头中,不慎受伤。后来老师知道,他是因给同学搭过河“石桥”受伤。在全班表扬了他。“这让我认识到,做了好事,还是能得到大家认可的。”此后,同学们对他也变得更加友善,他才日渐合群起来。
1979年,史光柱初中毕业,以1.5分之差,被拒高中学校之外。他回生产队当起了记分员。一年后,他父亲被平反。压在这个家庭上的大山终于被移开,“我们一家的生活终于回归正常”。
两年后,他依然报名参军,第一次走出大山。“那时当兵想得很简单,就是想到外面去看一看。”史光柱至今还清晰记得,在从军之前,他学过泥瓦匠、篾匠,“只想学好手艺,盖房子,过上好日子”。
来到部队,史光柱不怕苦,不怕累,积极要求进步。1984年,在那次彻底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战斗之前。他已经是班长、代理排长。时至今日,当日他经历的7个多小时鏖战过程,仍清晰地刻画在他的脑子里。战斗中,他先后四次负伤,左小腿中弹,头部、胸部、背部及双眼陆续被炮弹、手榴弹弹片击中。“我的左眼球被打了掉出来,右眼球也被打进两块弹片,我还坚持带领全排战斗。”直到最后一次受伤昏迷。
当他醒来,已经是在医院的病床上了。“我当时醒来的第一反应就是摸枪,枪不在,要么进了医院,要么当了俘虏了。”发现自己是躺在病床上,加上楼道里传来的中国话,才让他心安下来。
勇敢赢得战斗的胜利,顽强的毅力让他战胜了死神。历经炮火洗礼后,他当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战火后的重生
受伤住院那段时期,是史光柱最艰难的时光,“我曾绝食,想过最后见父母一面就了结此生。”获知自己右眼也保不住,从此与光明绝缘,史光柱感觉自己跌落到了深渊,不再配合医院治疗,拒绝吃饭,不再说话。“我从农村来到部队,是部队让我重新树立人生理想。眼睛看不见了,部队肯定也呆不下去了。”他清楚记得,在医院醒过来后,医生曾安慰他右眼可以保住,让他安心积极配合治疗。他对右眼,始终抱有希望。“医生后来说我的右眼也保不住了,我一下接受不了。”
更大的打击来自家庭的变故。父亲得知他受伤,来到医院看到他重伤,引发心脏病,回家后20多天就肾衰竭猝然离世;母亲也因此患上精神疾病,“整个家都塌了”。想到家里6岁的弟弟,还有时刻需要人照顾的患病母亲。家庭的责任让史光柱开始整理情绪,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活下去,而且要活出个样。史光柱开始听医生、护士、战友读报,还从一名护士那里借得一台收音机收听讲座,学习知识。“眼睛看不见,我得学一技之长生存养家。”在部队曾学会识谱,战友建议他继续学习音乐,也有人建议他写作。
找到新的人生方向,史光柱又变得积极上进。
多才多艺的英雄
时光流逝,伤病也日渐康复。走下病床,他就开始在组织的安排下全国各地做英雄事迹报告。从部队到地方,最后到人民大会堂。1985年9月,史光柱作为全国英模代表,在人民大会堂给2700多人作报告。讲完亲身经历的英雄事迹,他还演唱了《小草》。他的事迹和歌声,通过报纸和电视,走进千家万户。
1986年9月,他被深圳大学破格录取。走进深圳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和其他同学一起正常学习,“作业口述、考试口试”。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加上平日里同学们有求必应的帮助,“第一年还是跟不上,比较吃力;第二年就和其他同学成绩差不多了。”
4年学习,史光柱凭着超人的恒心和毅力,以平均83.9分的成绩从深圳大学毕业,“我还是当年的优秀毕业生之一。”如饥似渴的4年大学学习,不仅增加了学识,更开阔了他的视野。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他回到部队,枪杆拿不了,他便拿起笔杆。1994年12月,他的第四本诗集《眼睛》出版,随后,中国作协专门召开了他的作品研讨会,首次提出“史光柱诗歌现象”。1997年,史光柱进藏深入边防哨所,写下了28万字的《藏地魂天》。2009年9月,由中国散文学会、纪实文学联谊会和多家媒体刊物联合举办的“中华之魂”文学评选在北京揭晓,《藏地魂天》评为特等奖。
创作至今,史光柱先后出版了10余部文学著作和音乐专辑,在国内外发表诗歌、散文700余篇,获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21次,作品被10多个国家翻译、刊登。他的诗集《寸爱》出版发行后被中国作协列入全国重点作品之一。
今年10月中旬,“放下荣誉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战斗英雄史光柱诗歌、音乐作品专场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专场展示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9首诗歌和6首歌曲。
坚定的慈善之路
就这样,史光柱一边继续文学创作,一边按照部队安排全国巡讲。2006年,他离开部队,又转向了慈善爱心事业。
2007年冬天,他回乡探望林传荣烈士和郭品华烈士的父母。当他走进四面透风的简陋老屋,触摸着潮湿艰涩的墙壁,感受着孤苦无依老人生活的艰辛,他走上了帮助英烈家属之路。
他曾接到战友的电话,说的是战伤老兵吴华的生活遭遇。吴华是他亲手带出来的兵,战场上失去双腿,由于生活窘迫,妻子得了精神疾病无钱治疗,吴华妻子重病,家庭再次陷入生活窘境。电话里他了解到像吴华这样急需帮扶的战友不止一个。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2014年,他拿出自己积攒的几万元稿费成立了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吸纳一些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开展帮扶救助。至今,他和身边的爱心人士,通过就业、再就业培训,家庭救助等方式直接帮扶1.7万多人,参与和关注的志愿者已达14万人。
史光柱的勇敢、坚毅、自强不息和热诚深深感染了身边的人,也被媒体日渐报道,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而他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