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光柱 编辑:商帅帅
我说的明星不是演艺明星,而是两位烈士,一个叫赵占英,在老山主攻团118团当兵,一个叫王建川也在118团1营,赵占英在1连,王建川在3连,两位英烈都是我的战友。
先说赵占英,云南嵩明人,1963年4月出生,兄妹6人排行老四。1981年10月入伍,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战斗中,所在2连随1营执行穿插任务,遭敌炮火猛烈袭击,1排炮弹砸来,赵占英多处负伤,大腿及屁股被当场炸掉。84年老山第一阶段进攻战斗结束,赵占英生前的部队邀请一批烈士家属到麻栗坡扫过墓,其中有赵占英的母亲赵斗兰。那时赵斗兰56岁,本想转年再来陵园祭奠儿子,一晃20年过去,因生活拮据,一直未能如愿。2004年,在嵩明县民政局的资助下,赵斗兰才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一位网友了解情况为英雄母子写了首饱含深情的诗《妈妈,我等了你20年》在网络上发表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因生活拮据和生活贫困不能前去扫墓,有人说这是偶然现象,也有人说并非偶然,经济飞速发展加大城乡差距和贫困差距,没钱维修烈士陵园,或者出不起车旅费去扫墓的家庭,有它的深层次原因。偶然还是必然在这里我不深入探讨,我只想说我所知的一些英烈的确没亲友来扫过墓。
此现象原因很多,比如商业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烈士家人没时间和精力陪老人异地扫墓;比如当年参战人员年龄不大,大多在二十岁左右,由于没结婚生子,没有后人。比如由于特殊原因自卫还击战成了一些人回避的敏感话题,80后大多不了解边境有过长达10年的战争。
麻栗坡烈士陵园安葬我部957名烈士。5年前我去陵园扫墓还有350多名烈士无人光顾;3年前,还有200多名。一些昔日战友听说后,纷纷加入寻找烈士亲人的行列,今年我去麻栗坡听陵园的工作人员讲,还有100多名没人来上过香,在这些没人来看过的烈士中,绝大多数因贫困原因花不起车旅费。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发展不平衡成了我们缩小差距的主要障碍。十八大后我国加大了边、老、穷地区的扶贫投入,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每年国庆前一天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烈士抚恤金和烈属优抚金及战残人员津贴相应提高。
2015年1月21日,习总书记视察云南部队,回忆起一名19岁烈士的日记,称赞他“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军人血性。这位被习总书记称赞的烈士便是我要说的另一位明星王建川。他是云南砚山县人,1964年10月出生,1983年10月入伍,团员,初中文化,荣立过三等功。1984年4月28日在老山主峰战争中牺牲。从入伍那天起他便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写的两本随军日记在他牺牲后被母亲清理遗物时带回家乡。某部布展军史馆时搜寻资料,将日记内容复制转有关部门,习总书记视察部队回忆起他的日记高声朗读:“当灶前的火光映红了日记,妈妈啊妈妈,日记将给你带去多少回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顽皮,如今化作了庄严的军礼······”当习总书记读烈士日记的消息传出,王建川和他的日记一夜间被大众熟知,引起强烈反响。
两位烈士,赵占英被人们关注是因为母亲没钱到陵园为他扫墓,王建川因家国情怀被总书记称赞,他俩牺牲在同一次战斗中,却在不同时期被社会广泛认知。当年一批又一批芳华战士义无反顾奔赴前线,想给家人留几句话,写在本子上的叫做日记,写在烟壳上的叫做遗言,写在信笺上找到信封装好那叫遗书,大多都留了下来,转到家人手里。
想起类似赵占英母亲的那些父母和王建川的日记我只想哭,也许为血与火的过去,也许为现在种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