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女中学生想见的人

>信息播报

34年前女中学生想见的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18-09-10

作者:苏煜尧    编辑:王宇
    1984年10月,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九死一生、被重重的黑墨镜遮住的年轻战士陈词激昂地讲述不久前刚刚经历的战斗故事。粉嫩嫩的道道伤痕也如胸前耀眼的军功章静静绽放着用鲜血谱写的战场之勇、青春之痛……电视机前,17岁的高中女生目不转睛注视着屏幕里的年轻战士,默默泪流满面。她的心里扎下一颗希望的苗:我想去前线,我想见他。

    2018年9月1日,房山区第二职业高中学知楼里,来自区政府、教育部门、和几个院校的领导将一位戴着厚厚黑墨镜身着军装的老军人团团围住,他们是为即将举行的开学典礼而来,更是为身边这位曾经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史光柱而来。当所有人都激动万分地向英雄表达崇敬之情时,一位剪着干练短发身着白衬衫已过不惑的女教师王红只是安静地注视着英雄,不停为英雄的水杯添水。踟蹰再三,她局促地靠近英雄,用强作镇静却语露颤抖的声音说:“史英雄,我见过您!您是我少年时的偶像!”眼神中难以隐藏的喜悦牵动着她每一根神经,她继续讲述34年前的故事。

    那时的她还是一名高中生,当她听完电视机中英雄史光柱的英模报告会便暗自希冀有一天能见到心中英雄。于是,她和她的同学不断给部队写信,把对最可爱的人诚挚的牵挂和鼓励写成一串串感人文字寄向战火纷飞的前线。一天,她终于收到一封沉甸甸的回信,信封里有一本叫做《猫耳洞日记》的书,还有3张照片。照片中的战士虽不是心中英雄史光柱,但那一夜,看着麻栗坡烈士陵园一排排为国捐躯的英烈墓碑和《猫耳洞日记》中战士们艰苦的前线生活记实,她夜不能寐。

    古来征战几人回?那染红南疆热土的鲜血同样激发着她年轻懵懂的理想——当不了兵就做人民教师,把英雄故事和英雄精神传承下去。

    时光飞逝,她渐渐把全部精力投入在教学生涯中,少年时心中偶像连同那本《猫耳洞日记》和3张照片,被她小心地珍藏起来。她做梦也没想到,时隔多年还能见到心中英雄。她听说英雄要来学校作报告后,再次彻夜难眠,特意从书柜里取出当年来自前线的珍贵礼物,在9月1日这一天,捧到英雄面前。

    《猫耳洞日记》包裹在依旧崭新的书皮里,锈迹斑斑的书钉娓娓述说着那段几近被遗忘的历史;3张泛黄的照片整齐地躺在书页当中,照片里前线战士青春的面庞与一排排静静矗立的墓碑形成强烈反差!

    似乎耳边又响起炮弹撕扯地皮的隆隆巨响,被鲜血浸染的山林依然回荡着战士誓死捍卫祖国的铮铮誓言:“排长,放心吧,只要我不死,一定带领全排完成任务!”……眼前似乎又看见,部队开拔前,那个还未失去双眼,勇敢乐观的史光柱利用训练间隙写下的家书:“亲爱的爹娘,当你们收到这封信时,也许我已经上了战场,你们不要悲伤,请你们等候我杀敌立功的消息,我一定让两位老人家看到我的军功章。如果我牺牲了,你们会收到一枚军功章,那是我生命的写照,鲜血的凝结。如果我没牺牲,部队返回昆明,我会带着军功章回家看望你们。”

    雄壮的国歌将思绪拽回到学校宽阔的操场,近千名师生和家长代表在升旗仪式后整齐端坐,他们正期待着一场特殊的开学典礼。当主席台上英雄扯开手术后不到一个月沙哑却依然浑厚的喉咙,深情追忆牺牲战友,生动还原战友英勇的战斗事迹时,全场一片哑然,有人眉头紧促,有人悄悄擦拭泪水……

    会后,美术综合专业,17岁高三女生于佳宁热泪盈眶地对英雄说:“今天太感动了!这些故事将陪伴我成长,我一定要考上大学,用报效的方式感恩英烈。”16岁计算机高二男生陈广昊掀拳裸袖,“我的身心属于今天,属于史光柱和与他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身处故事中,我一直在颤抖,久久沉浸在震撼的感动中!您让我懂得珍惜与拥有,未来属于每个用心准备的人。”

    眼前,黑墨镜后静默倾听的英雄不知在想些什么?已过不惑激昂回忆的老师又在期许些什么?那是一代人无法磨灭的撕扯的疼痛,也是一代人用热血和生命交换的幸福团圆的安稳。

    做人有时是悲哀的,你无权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若倒退几百年,可以一展横刀立马、气吞山河的英雄气魄;若前进几百年,可以安享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成果。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无从选择地经历着饥荒、贫穷,也经历着距今最近的一场惨烈战争。在匮乏和灾难面前,支撑他们努力生存下去的是意志;在生死抉择时,召唤他们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是精神,那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个在苦难中成长的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创造出璀璨文明,正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

    在人们集中精力讨论TMT、区块链、人工智能、取代教育专家的“小鲜肉”的今天,强植英雄主义精神似乎有些老土,甚至有些格格不入。英雄主义被定义为形而上的课题高高置于书柜顶端。人们不愿安静地读书,也无暇静静聆听英雄故事。

    这场34年后的遇见,恰如一根引信,悄悄点燃一代人的记忆,引爆属于整个民族的自豪与爱国热情……

 

上一篇:致敬!他们在黑暗中播撒阳光 下一篇:细微之处见功夫 ——记篁竹瑾老师的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