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光柱 编辑:商帅帅 王宇
这个夏季有些别扭。先是川航3u8633遇险,接着是泰国游船惨剧,紧接着一条货船在长江涉险,导致人员伤亡,再接着江西上饶、山东泰安、陕西周至等地发生溺水事故,仅福州每月至少发生三起溺亡事故。其中溺水者约七成为初高中学生或者更小的孩子。
看到这些心痛的事故,有个问题浮上脑海,不溺水、不涉险就这么难吗?有人说是公众场合警示、保护不到位,也有人说这是家长麻痹大意。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真正的原因是安全意识淡漠,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缺乏。探讨这个问题先要了解溺水身亡的生理特征及现象。
正常的生命靠呼吸提供能量,呼吸受阻功能缺失,溺水的人本能保护呼吸系统,其他身体部位都次要。不可能说话或者溅水引起别人注意。比如家长以为孩子会游泳不会溺水,比如孩子游泳时有救生圈,自有救生圈保护等事件;有的是家长疏忽大意,有的家长是缺乏必要的溺水常识。
8 月 5 日下午 3 时,北京 8 岁双胞胎姐妹在山东青岛黄岛区万达公馆南侧沙滩游玩时溺水,多数人以为这是孩子嬉戏追打走失,而罪魁祸首却是离岸流。
什么是离岸流?多数人不知,以为站在海边,一个海浪打来人就摔倒了,然后两脚一空直接带回海里。但实际上,它有巨大的能量,有时连海面上的救生艇也会被吞噬掉,一旦遇上离岸流,会十分危险。流颈是最危险的地方,不但狭窄流急,而且因高速产生的负压还会将靠近的游泳者“吸”入。这种暗流流速快,每秒 2 米,甚至更快,持续时间两三分钟甚至更长。它神出鬼没,不受气候限制,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出现在任何沙滩。
我溺过水,也自救和救过人,虽不是在离岸流中涉险,但也在激流、落水洞、涵洞有过深刻体会。我安全脱险,那是我知顺势而为,成功救人那是我懂得相应的防范措施。当然这是我12岁后的认知。而幼年的孩子既缺乏逃生手段,又不具备对水况的认知能力。
山东潍坊,一名8岁的男孩小杰在观景喷泉处玩耍,被高压水柱顶起来摔倒在地,导致直肠破裂;也在类似场所,一个幼童在喷泉间歇时走进水柱范围内,被水柱直接掀起,头部着地,抢救无效;今年5月底,3名儿童在景观喷泉池内玩耍时,不幸触电溺水身亡;2016年10月,2岁女孩走在路上,她的家人走在后方盯着手机,突然孩子变向走到了一辆黑色轿车前,轿车司机启动时未观察到车前的孩子,直接碾压过去;2018年7月31日,某城市一小区一个孩子熟睡在家,妈妈外出会友,孩子醒来爬上阳台坠楼身亡。凡此惨剧举不胜举!
孩子活泼好动。3-6岁的孩子,正经历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期。7-12岁进入第二阶段,他们好动且好奇心强,别以为他们已经足够懂事,放任他们独来独往。在意外面前,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为脆弱。
安全意识缺失,无数次置人于险地。甚至在家里,意外也无处不在。湖南2个月的宝宝,每天和父母盖同一床被子,睡在父母中间。这天,本来要在夜里喝奶的她十分安静。感觉异样的家长,起身检查,发现孩子全身发灰,体温高达41度。去医院检查时,由于孩子脑损伤严重,已经不能治疗。这就是儿童常发的捂热综合征。它的致残致死率高达94%,几乎都因为家长知识缺乏,给孩子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引起;一位妈妈在家里玩手机,女儿跑到卫生间内玩水,却在玩耍中一头栽进水桶内溺亡。而这一惨剧妈妈10分钟后才发现;江苏江阴一位妈妈下车时忘拔钥匙,车门自动关上后,她发现儿子也被反锁在内。天气炎热,孩子被束缚在后座安全座椅上,满头大汗,哇哇直哭。旁人提醒说,孩子在车里待久了可能会缺氧窒息。妈妈却“淡定”回应:20分钟,应该没事。救援人员准备砸窗救孩子时,妈妈还坚决反对。最后救出孩子时,小孩儿已经体力不支。有人说“这不是亲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会拿自己孩子的生命开玩笑,这只能说缺乏安全常识。
有水就有溺水,有高地攀爬就有涉险。安全意识不只是防水、放电、防火那么简单,危险暗藏于吃穿住行、游玩探险方方面面间。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危险被现代化的陈设所掩盖。你也许渴望与大自然亲近,但你成长在与大自然疏离的舒适环境。不管到什么地方游玩,先了解那里的地况路况、水况物况,做好必要的安全准备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尤其年轻父母,也许你的生理已足以超出做父母的年龄,但安全意识是否到了作家长的条件。监护不等于看着孩子,也不等于你就在孩子身边,孩子就在安全范围。你的安全意识缺失,或者一时疏忽大意,都会酿成惨剧,给你带来一生悲痛。更不要谈从小启发诱导小孩儿的安全意识和风险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