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阳、史光柱
“你不要悄悄地流泪
你不要把儿牵挂
假如我在战斗中牺牲
你会看到美丽的茶花”
1981年,一代英雄儿女挥别家乡奔赴边关,在扣林山上洒满英雄血,留下忠诚卫国的篇章,《再见吧妈妈》成了与母亲诀别的绝唱。
诀别因为战争,战争因何而起?这要从扣林山地理位置开始说。
扣林山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猛峒地区东南的中越边境。主峰海拔1705.2米,西接原中越11号界碑,绵延向北与1682.3 高地、1574.7高地连成一片,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形成重要的边界骑线点。整个地区面积约7平方公里,到处崎岖险要,坡陡路窄,沟谷纵横,密林成片,蒿草高深。扣林山以西,是中国境内的上扣林地区,以东,即是越南河宣省的河江地区。占据扣林山,便能俯视麻栗坡一带纵深20余公里的中越边境。北可见中国境内的公路、村寨与主要交通口岸;东可进窥老山纵深地区;向西能连接罗家坪大山,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一体防线。然而,越南军队占领这一边界骑线山,频繁对中国境内进行骚扰挑衅,中国军队不得不奋起反击,收复失地。1981年5月,扣林山之战打响。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中国近代史中颇具争议的战争,也曾一度成为政治家、军事家避而不谈的话题。那么,历史上扣林山究竟如何封疆划界?
自五代末期交趾脱离中原王朝独立后,中越边界便已大体形成,但很多地段经常存在小幅变动。清末中法战争后,法国取代中国成为越南的宗主国,双方开始正式确定边界。扣林山位于我猛峒境内,周围还有几个山村,在此生活的主要是苗民。这一片地区在小赌咒河以南,清朝中期时雍正皇帝因安南“累世恭顺”,便将这块地方赐给了安南。因此,中法勘界初期扣林山地区划给越南。
但世居这里的苗民不愿当外国人,不断要求回归中国,也不向安南纳税。法军进剿,苗民便展开游击战不断袭扰。法军提心吊胆、疲惫不堪,不得不退出猛峒地区。无奈之下,法国提议用别的地方和猛峒地区交换。清政府觉得猛峒地区土地肥沃,而建外三猛(今越南莱州以北及封土一带)地处偏远难于管理,遂同意将两个地方进行交换。1895年,中法签订《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扣林山地区重回祖国怀抱。
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后,越军自认吃亏,为找回面子,趁我军撤退越境占据骑线点。还有更大企图,要“消灭对方100公里境内的侵略据点”,来一次反“反击战”。于是,在广西方向侵占法卡山,在云南方向占据扣林山、罗家坪大山和老山等我领土。并依托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频繁向我境内开枪开炮,打死打伤中国边民,派遣小股特工进行袭扰破坏,气焰嚣张。
有人曾说:“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
在欲望驱使下,侵占扣林山地区的越南第二军区所属步兵313师设防于云南麻栗坡边境当面的越南同文、河江地区,专行报复,骄横顽强。313师的14团部署在猛峒上扣林地区当面,其9营占据扣林山后,在主峰及周围高地构筑了纵横交错的坑道、地堡、堑壕、掩体,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配置各种轻重火器,形成明暗结合、上下相通、内外相连、正侧交叉的严密火力配系,并在阵地前沿埋设了大量地雷。仅主峰1705.2高地和西面的7个小高地上,越军就构筑了各种工事500多个、防炮洞600多个,阵地内架设了通信电缆,并囤积了大量武器弹药,企图长期固守。
在广西边境我军收复法卡山之后,原昆明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收复扣林山,作战任务由我14军执行。14军是原陈赓纵队主力,所属40师、41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骁勇善战屡建奇功。
42师是淮海战役起义的部队,从组建那天起便归属陈偕兵团。42师受领作战任务后积极运筹,先后向战区集结参战部队8000余人、车辆450余台、82毫米以上各种火炮100多门,在兵力、火力上对扣林山守敌形成了绝对优势。1981年5月7日拂晓,42师部队突然发起攻击,经过8个多小时浴血奋战,成功收复扣林山主峰1705.2高地和1682.3 高地及附近几个小高地。5月22日,42师组织部队再次出击,又胜利夺取1574.7高地及附近要点。
越军不甘失败,接连向前线调兵遣将,不断以炮火轰击扣林山我阵地,先后发射18000多发炮弹。同时,组织从班到营级规模的反击和偷袭392次,均被我42师粉碎,最后不得不力竭而退。
42师在66天战斗中,基本歼灭了越军步兵313师14团9营9连、10连、11连及特工824团一部,重创14团7、8营和191团3营,歼敌802人,缴获各种火炮18门、各种枪支102支(挺、具)、子弹11万发、手榴弹、手雷和地雷500余枚、电台3部及其他军用物资一部。因胜利完成作战任务,被中央军委赞誉为“创造了山岳丛林地作战的典范”。至此扣林山战斗结束,主攻部队将扣林山交付我边防团驻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