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楠 编辑:王宇
春节——回家。形成了几十年来越涨越高的回家大潮,一归一返,两大潮浪,也催生了国家运输保障的重大任务——春运。加车、加航、加线、加班、加人、加高速公路免费——真是应运而生的“春节回家+”。
家是什么?
本义就是屋内,住所。引申出家庭、家养、学派、群落等义。
家是温暖的岸,人是漂泊的船。
家,是温暖的地方,是可以供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最爱的亲人。
家,也是个社会性概念。一人一居可称之为家,二人以上或几世同堂同样是家——家庭。
一条血脉分支出众多的小家,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家族。
家族辈分之祖,栖居之源,成了人们情素的重要归宿——老家。
小家大家一起汇成了——国家。
家,是人类社会结构的关键要素,既是孩提生和长的地方,又是成人既要脱离又要依赖的地方。这个“地方”有养育自己和同胞的恩人。家的一碗一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老辈们的汗水和辛酸,也承载着儿时的记忆。
儿童回家,更多的是对温暖港湾的渴望。
单身族回家,也许是单纯的休息,或料理个人生活。
“双身”族回家,也许更多的是追求私秘空间的幸福。
家有老小的人回家,往往是责任重于一切。
春节回家,似乎有了一些新意。其实是个升级版的老问题。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也是四大传统节日之首。
春节也叫新年、新岁,所以传统上常称过年。因为年关,才有了辞旧迎新,才有了岁尾五谷丰登的喜庆和年初大吉大利、财源广进的祈盼。
春节之际,家人欢聚一堂,感恩祖先和亲人,共享丰收的喜悦,表达对新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同时也是释放亲情、落实家庭责任的大好时机。
西方人也有一个重大传统节日——圣诞节。有2000多年的历史。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圣主耶稣诞辰的仪式。主要是到教会做礼拜,祈祷和平与仁爱、拯救罪恶的灵魂。也强调亲人团聚和帮助穷人。只是在西方的节庆延续中,期待圣诞老人的礼物更为突出。近几十年,中国也兴起了圣诞文化,只是突出了家之外的狂欢和浓厚商业味的狂购。
而过年回家,则是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文化民族4000多年以来从未改变的家国情怀。与宗教信仰毫无关系。
春节临近,四方游子归家,街头巷尾充满团圆的气氛。这是一种情感的归宿,也是一种文化概念。我的故乡在思念着我,而我也牵挂着故乡,我肯定要回家。
又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有几天时间陪陪年迈的父母了。
住在天南地北、工作在不同行业的亲人们终于可以聚到一起了。
整年风餐露宿地打工,挣到钱了,回去看看父母和可怜的孩子,一起好好过个年。
……
官位再高,是家,养育了我们起飞的翅膀;
学问再深,是家,开启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大门;
财富再多,是家,花钱让我们长大;
走的再远,是家,有对我们永远的期盼和牵挂。
亲情,就在这里!传统就因这样的亲情而传承。
虽然身载着城市的华丽,可回到农村家里,我会顾不得坑上的灰尘,迫不及待地扑到妈妈的怀里……
灶堂的柴烟,可能置换着我满身的“洋”味儿,我,却更愿意亲自多添把柴禾,期待锅里的家味儿早点上桌……
三十晚上的鞭炮味儿,会让我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追思小时候的快乐……
家里也许没有消毒柜,家里的菜墩旁也许还留着我的身影,家里的饭菜也许更没有饭店的艺术造型,可我的食欲、我的感觉却胜过在五星级饭店……
这,就是家!
这,就是在父母含辛茹苦地呵护下,度过快乐童年的老家!
这,就是家魔幻般的磁力!
中国人,过年啦怎么能不回家!
陪陪爸爸和妈妈,无不是成家立业者的心愿;满足爸爸和妈妈看看我们的心愿,更是感恩深情的爱的兑现。
每个人在既定的家庭里面都有不尽相同的角色。相互间除了思念,还有更多的关心、关注的生活和工作。成家立业者,还有对长辈和后代无尽的责任!
中国人的大年!大家庭的团聚、年关的狂欢、新一年的梦想——每个人都是家里不可缺席的主角!



